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

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

概述: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(hereditary ha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)也称Osler-Rendu-Weber综合征,属遗传性全身血管异常性疾病。为皮肤和黏膜多发性簇状毛细血管扩张,常伴鼻和便血,某些内脏如胃肠和肝脏也可有毛细血管扩张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是1896年由Rendu首次报道,1909年Hanes Osler Weber将本病命名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,故又称为Rendu-Osler-Weber病。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/10万~2/10万,国内近30年来也有不少病例报道。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,男女均可发病,双亲均可遗传。本病多见于青春期后,以20~30岁者为多。黏膜毛细血管出血,多见于儿童。

病因

病因:病因不明,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携带基因而不发病者特别少见,但是有20%患者家族史不明确,可能是因为部分患者皮损太小而被忽视造成。此外,末梢小动脉生理性收缩功能减弱,血管肌肉和弹力组织不能完成自我封闭的止血过程,从而导致本病。还有学者发现血管周围组织缺损,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破裂而致出血。
    其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壁变薄,病变血管周围只有一些疏松的结缔组织,一般缺乏血管壁的弹力纤维及平滑肌成分,血管壁对交感神经和血管壁活性物质的刺激缺乏正常的舒缩功能,在血流的冲击下病变部位的血管可发生结节状或瘤样扩张,严重时可造成动静脉瘤或动静脉瘘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有遗传倾向和家族史。
    1.皮肤毛细血管扩张  皮肤变化多发生于青春期后,一般30~40岁开始发病。典型损害为手背紫红色或鲜红色集簇小点,紧压后褪色,偶尔于颜面、耳、掌、指(趾)尖、阴囊等处亦可发生。阴囊处的皮损可稍隆起,但无角化过度现象。毛细血管镜或裂隙灯检查皮损,可见表皮内有扭曲扩张的血管团和血管袢,部分患者还可发生瘀斑。
    2.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及出血  多见于儿童。最多见的是顽固性鼻出血。鼻腔黏膜受累,其上有点状或条状红色毛细血管扩张。口唇及口腔黏膜亦可有毛细血管扩张,一般呈圆点状,边缘整齐,玻片轻压后更明显,齿龈处损害易出血,胃肠道、呼吸道黏膜亦可有病变及出血。
    3.其他病变  某些患者可有肺动静脉瘘,表现为呼吸困难、发绀及杵状指。还可有肝脏的动静脉吻合、主动脉瘤、睥动脉瘤及脑部动静脉瘘。另外,还可有眼底出血,蛛网膜下腔出血,膀胱出血,月经过多以及肝、肾、脾、脑、脑膜的出血,因此可出现继发性贫血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可有眼底出血,蛛网膜下腔出血,膀胱出血,月经过多以及肝、肾、脾、脑、脑膜的出血,因此可出现继发性贫血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本病的实验室诊断无特异性指标。白细胞和血小板数正常,若反复多次出血,可导致继发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。出血时间多正常,少数患者可延长;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以阳性;甲皱毛细血管镜检查,见到毛细血管扩张,排列不齐或扭曲;少数患者可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或凝血因子缺乏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组织病理:真皮乳头层及乳头下层毛细血管及小静脉不规则扩张,结缔组织变性,扩张的血管仅有扁平内皮细胞而无外被细胞。出血部位扩张的毛细血管可有不规则卷曲。电镜下发现,皮肤及口腔黏膜内扩张的血管为无周围细胞的微静脉,此种静脉缺乏血管周围支持性组织,而代之以不定形物质、精细的纤状物及巨大的胶原纤维。口腔黏膜扩张的血管内显示许多内皮间隙,隙中有纤维蛋白与血小板组成的小血栓。   
    行纤维内镜(支气管镜、膀胱镜、胃镜、肠镜、子宫镜、腹腔镜)检查,有助于诊断;肺动静脉瘘者可作肺血管造影以证实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家族发病史和皮损形态学特征可进行诊断,有人认为符合下述2项标准之一的患者即可诊断:
    1.皮肤有典型的细点状成簇的毛细血管扩张,聚合成红色斑片。
    2.同时具有以下3种情况  手部皮肤或口腔黏膜有点状毛细血管扩张,或内镜检查可见黏膜有点状毛细血管扩张;无其他原因的内脏出血;家族中有本病患者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本病需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即Von Willebrand综合征鉴别。后者有凝血机制障碍,出血时间延长,Ⅷ因子有关抗原及凝血活性均缺乏,血小板黏附性及瑞斯托霉素聚集功能降低。另外,本病发生消化道出血时应除外消化道肿瘤、溃疡病、食管静脉曲张。皮肤的病变还应与蜘蛛痣鉴别,后者损害有动脉搏动。

治疗

治疗:
    1.轻症  对轻症患者可不治疗。个别损害可采用电灼治疗。
    2.重症  对重症有出血倾向者可用下述治疗:
    (1)补血药物:可给予铁剂等补血药物,以改善因反复出血致贫血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。
    (2)雌激素:由于提高雌激素水平可促进鼻黏膜角化,保护异常血管免受损伤,因而可有效地控制鼻出血等出血症状。常用者有:炔雌醇(乙炔雌二醇)0.0125~0.05mg,每晚服1次;或羟炔诺酮5mg,每天1次,口服等。小剂量雌激素置于避孕药中应用反而会加重病情,应予以注意。
    (3)皮质类固醇激素: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也可减轻出血倾向。
    (4)栓塞或手术疗法:鼻出血严重者可在紧急使用局部压迫法和血管收缩剂后,采用栓塞法止血。对有反复而严重的大出血者,应查明出血器官和部位,采取手术治疗。鼻中隔出血者可行鼻黏膜切除术,然后取大腿部皮肤植皮,但有一定危险。

预后

预后:尽管本病缺乏特效疗法,具有潜在出血的危险性,但本病患者的预后相对是好的。

预防

预防:避免一切可促发和加重出血的因素。避免使用能引起血容量增加、血压增高、血管扩张及促发出血的药物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